【名师大讲堂】孙熙国主讲名师大讲堂第七讲:自由的追寻
名师大讲堂是公司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方式的重要成果,邀请学校各院系的十二位专家逐项解读十二个关键词。目前,名师大讲堂已经举办了六讲,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11月25日,名师大讲堂第七讲在理科教学楼106教室开讲,公司党委书记、执行经理孙熙国教授解读十二个关键词之“自由”。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浩雷主持本次讲座。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有关于自由的表述。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孙熙国从自由的内涵与历程、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与局限、人们应追求怎样的自由和自由的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含义。
孙熙国从西方学术传统对自由的阐释出发,梳理了自由的内涵与历史发展。洛克提出了自然法则论和让渡自由论,是自由理论系统化的最早倡导者。自由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状态,但自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自然状态”。因此,自由的实现需要让渡出一部分权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发展了洛克的理论,将自由与法则相联系。哲学家康德又将自由分为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前者是“不包含经验中任何东西”的自由,后者则恰恰相反。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在人类原初的自然状态下不存在真正的权利和自由——人类并非生而自由,而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等手段来实现自由。孙熙国说,自由从个人立于国家之上,转变为国家走入个人之间。
孙熙国接着分析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他认为,古典自由主义确立的自由平等、权力分立与制衡等基本原则实现了对封建主义社会政治与原则的根本否定,其对宪政和法治的强调、对个人自由和财产的保护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人的主体意识也得以彰显,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古典自由主义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尽管古典自由主义提高了个人的地位,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其抽象、静止的观点忽视了社会的历史与变化,在社会整体问题上陷入教条中。另一方面,古典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形式上的平等,对法治有积极的意义,但很容易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古典自由主义支持有限政府理论,忽视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古典自由主义强调政府价值中立也具有明显的空想性。
在回答“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自由”这一问题时,孙熙国首先分析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关系。简单地说,积极自由即“做什么”的自由,权利的行使和能力的培养是判断自由实现程度的标尺;消极自由即“不做什么”的自由,着眼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自在空间。孙熙国分析了消极自由概念内部的矛盾,提出消极自由的前提是完全按照自然和社会的法则来行动。因此消极自由只存在于先验领域,在实践中应坚持积极的自由。“积极自由本身就是对消极自由的超越。”同时,孙熙国还分析了中国古代文献对自由的表述,探讨了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念中“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他说,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以“天人合一”为前提的,所谓“天”即人的外在,既是人的肉体,也是客观秩序,又是宇宙法则;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应将“以人为本”视为落脚点,所谓“人”即人的内心、主观的思维和逻辑的规则。
既然自由的实现程度以行使权利和培养能力为标尺,“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又相辅相成,那么人类自由的实现就需要破除自然的压迫、社会的压迫和思想的压迫,让劳动者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思想的主人。孙熙国说,这就需要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同时不仅关心自己的身体,还要关心自己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就是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共产党就是为劳动者谋幸福的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