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马列,读原著”读书系列活动第15期

  2018年3月9日,“学马列,读原著”读书系列活动第15期在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举行,张炳奎副教授作了题为“谈谈实践问题——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学术讲座。张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从实践与实践观的关系、实践的定义、实践的性质、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实践规律、由实践到自由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实践问题的学术见解。

  首先,张老师指出,从概念上理解,“实践”和“实践观”并不是一回事,二者应当区分开来。严格来说,实践观是一种认识论问题,而不是实践活动本身。对于“实践”的理解,学界呈现出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对“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这一重要问题的意见分歧上。传统观点认为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也持有这种看法。以公司黄楠森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观的首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肖前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的论断,南斯拉夫的实践派也秉持这种立场。

  其次,张老师认为,关于“实践”是什么的理解,要直面实践活动本身。费尔巴哈曾经提出过,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这种说法不准确,还应该加上“包含意识因素”的限定词,否则就无法将植物神经支配下的本能的物质活动排除在外。此外,也不能将“实践”泛化,“实践”虽然和审美、认识、情感、意识活动相关,但是如果把这些活动也看成是“实践”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再次,“根本性质”必定是实践独有的,但又是一切实践活动共有的。它的根本性质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将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张老师认为,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活实践,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物质生活实践是最早和最后的实践活动,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进行的最普遍的实践活动,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其他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生活实践而进行的。他还谈了实践规律问题。张老师还表示,人类最崇高的目标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实现自由。在现有发展阶段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非常困难的。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在未来社会只有摆脱物的依赖,才能进入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踊跃提问。有同学从理论本身出发提问:如何理解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唯物史观包括审美、价值、意识等方面,而唯心史观也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两者是否有侧重和区分?物质生产在实践活动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也有同学从案例出发进行推演:为什么说教学也是实践活动?当主观世界发生变化,客观世界没有明显变化时能否说是实践?教学活动对主客体双方都是实践吗?张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了回应和解释。

  来自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等其他院校的员工听取了讲座。主持人林锋老师介绍道,迄今为止,我司已成功举办了十四期“学名列,读原著”专题讲座,2018年的第一场讲座延续了以往读书活动的良好氛围,得到了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今后继续认真研读经典,积极探索学术问题,共同推动“学马列,读原著”读书活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黄敏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