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观照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 ——公司新思想集体备课研讨会(第5期)

2020年9月4日晚19:00,由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高校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公司新思想集体备课研讨会”第五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观照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以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如期进行。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副经理陈培永研究员担任主持人。来自全国高校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的老师和同学33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次备课研讨会。

(陈培永研究员主持本次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本期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经理秦宣教授、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孙代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李志勇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经理王宗礼教授担任主讲人,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王倩助理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齐冰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钟慧容副教授担任对话人。参会专家学者的观点摘要如下:

秦宣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研究,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科学社会主义170年、中国近代1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要以历史纵深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结晶,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历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五百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去认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结晶;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去认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二,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研究和教学,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要充分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从而丰富教学资料,拓展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第三,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探索。实践是理论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双向对比,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中的重大现实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孙代尧:教授本专题课程,应把握中国道路的学理性,体现思政课理论为本的要求,同时关注教授对象的理解程度,区别对待授课深度。有三个可供参考的重要问题。第一,中国道路的开辟和拓展。要从大历史的视野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构建的鲜明特点;要充分阐释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新的拓展的相关论述,包括续写大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等;要说明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历史的接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要阐明习近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概括,回答国内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疑问,概括讲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第三,中国道路的价值。要阐释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说明其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发展理论和现代化模式,即治理国家、国家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的模式,各国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道路。

李志勇: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可分三阶段理解。第一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贡献在于理论探索,包括理论论证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人类社会必然走向人类联合体,进而从批判资本主义出发为人类未来寻找出路。第二段是列宁、毛泽东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贡献在于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历史必然性变成了现实,即找到了革命范式。在这一阶段,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建立了国际关系基础和基本民生基础。第三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发展是源于实践的。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实践问题是,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完善社会主义。邓小平时期的实践问题是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往哪里去,相应的理论创新在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时期的重要实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理论创新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时期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是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理论贡献是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阶段,从实践上要回应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如何再用30年时间把我们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面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问题,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王宗礼: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来、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行这几个方面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讲授中国道路时,第一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国道路,即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理上辨明其他不准确的定义。第二要讲清楚中国道路与相近概念(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等)的区别和联系。如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模式通常指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多指经济层面,而中国道路还涵盖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内涵。第三要讲清楚中国道路的内涵。道路的内涵由四个要素组成:目标、价值、动力、保障。中国道路的保障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道路的目标是现代化的目标、民族复兴的目标和理想社会目标的重叠和交汇。其中,理想社会的目标,指的是趋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体现在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当前目标中。中国道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市场、社会三重动力驱动的道路,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要说明中国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过去的苏联模式有本质性的区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关照之下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

王倩:有几个问题请教各位老师。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是源与流的关系,希望进一步了解,如何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内涵要素向员工讲透讲清。在分析具体要素上,是应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还是以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照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个人认为,在追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源流时,应按照历史逻辑、时间逻辑来揭示二者之间的递进和发展。第二,应发挥“用学术讲政治”的方法来挖掘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契合大一新生的理论素养。第三,要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常见视角:一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的视角,二是世界现代化的视角。应阐明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21世纪发挥引领作用,从而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方案。

齐冰:在研究中国道路时,要关注对外阐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拓展理解中国道路的思路,进一步认识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本质区别。道路是具有特殊性的,但又内含普遍性,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中把握二者的张力。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道路借鉴经验,即找到普遍性。而不少国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理解是有误解和偏差的,更多关注中国模式中的“中国特色”,而极少关注“社会主义”,甚至认为中国在实践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忽略了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对社会主义的延续性。每个国家在国运上升期,都要发掘独特经验中的普遍性,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道路需要迫切解决价值内核,进一步研究中国价值的阐释方式,准确说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赢得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信任。

钟慧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超越,首先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终极理想和阶段道路的统一。道路是价值实现的具体阶段性目标:马克思本人关注过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开启了对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体现,也是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第一次相结合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把在新中国如何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征程开启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探究。在中国道路的问题上,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

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秉持“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的理念,举办了13期“公司新思想集体备课研讨会”系列活动,助力全国高校信誉好的网投老平台更好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更好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专家学者照片来自网络)

文字稿整理| 陈晴

撰稿| 陈晴

审稿| 陈培永 陈文旭 曲建英

排版| 瞿杨 陈艺文

海报| 魏琰琰